|
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位于武烈河?xùn)|岸,坐北朝南,南北約250米,東西寬130米,占地面積32500平方米,是外八廟中中等規(guī)模的寺廟。。 溥仁寺的乎面布局是漢式“伽藍七堂”!百に{”:為“僧伽 藍”的略稱,“七堂”指山門、鐘樓、鼓樓、天王殿、東配殿、西 配殿、大雄寶殿。 |
|
溥善寺 建于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位于溥仁寺東北側(cè),寺廟布局 采用漢式寺廟建筑的傳統(tǒng)作法,寺內(nèi)中軸線上分布有山門、天王 殿、大雄寶殿、后殿,兩側(cè)有鐘樓、鼓樓、配殿、廊房等附屬建 筑。溥善寺寬87米,長129米,占地11223平方米。東西內(nèi)、外分兩層圍墻,內(nèi)院前后分四進院落。 山門面南,是面闊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建筑,門楣上嵌有康 熙親題“溥善寺”石刻匾額。山門內(nèi)東西兩側(cè)為兩尊護法金剛。山門內(nèi)為第一進院落,左右有幢竿和鐘、鼓樓。 |
|
|
乾隆仿效康熙解決喀爾喀蒙古后,在多倫諾爾修建“匯宗寺”、“以一眾志”的作法,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傳佛教,于乾隆二十年(1755年)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了普寧寺,取人民“安其居,樂其業(yè),永永普寧”之意。 |
|
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,座北面南,布局呈長方形。平面布局打破了傳統(tǒng)的“伽藍七堂”的 漢式手法,天王殿居中,前建佛堂,后又增添了凹形經(jīng)樓,使其前后形成二層院落,布局十分嚴謹。殿內(nèi)供奉的佛像,也與其它寺廟不同,有漢式的,也有藏式的。是外八廟中別具一格的廟宇。 |
|
|
|
普樂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,坐東面西,依山就勢,面向避暑山莊,與外八廟其他寺廟呈眾星捧月般環(huán)繞避暑山莊周圍。以顯示各少數(shù)民族團結(jié)在清政府周圍。普樂寺的平面布局南北稍短,東西稍長,平面、立面十字 對稱,是外八廟中布局最嚴謹?shù)囊蛔聫R。以宗印殿為界,可分為前后兩部分。 |
|
普陀宗乘之廟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,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竣工,歷時四年。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,是外八廟中規(guī)模最大的一座廟宇,位于獅子溝北坡,須彌福壽之廟西側(cè)。 |
|
|
|
須彌福壽之廟建于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。須彌即須彌山,藏語名扎什;福壽,藏語名倫布。須彌福壽,意思是像吉祥的須彌山一樣多福多壽。因建廟不但是為乾隆皇帝70壽辰,而且是為接待班禪,所以俗稱班禪行宮。須彌福壽之廟占地面積37900平方米,可分前、中、后三部分。 |
|
安遠廟建于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。位于普寧寺和普樂寺之間,面向西南,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,地處阜崗,寺內(nèi)平坦。南北寬100米,東西長260米,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。因主殿普度殿為方形,俗稱“方亭子”。 |
|